一國兩制


時序 Timeline

2022
港澳辦副主任王靈桂:一國兩制實踐要「培育新優勢」

【明報2022.5.23】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王靈桂前日(21日)參與主題為「『一國兩制』香港實踐25周年:成就、經驗與展望」的線上學術研討會,致辭時提到開展「一國兩制」香港實踐應以「培育新優勢、發展新作用、實現新發展、作出新貢獻」為標準,敢於針對「一國兩制」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變化和挑戰,「打破舊思維、破解新課題」,提出有實效、針對和可行性的建議。中聯辦法律部前部長王振民則稱,解決了香港安全問題,下一步要在鞏固安全前提下重點解決香港發展問題。 學術研討會由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台港澳研究中心、台港澳法研究中心主辦,3月被任命為港澳辦副主任的王靈桂今次首度公開發言。王靈桂致辭時提到,香港回歸25周年正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香港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愈是這個時期、這個時刻,愈需要總結歷史經驗,「以更寬廣的思維譜寫『一國兩制』新篇章」。 王振民倡鞏固安全下解決發展問題 現為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的王振民表示,總結「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經驗,有4點不容忽視:必須堅持「一國兩制」方針不動搖、堅持中央主導和發揮特區主責作用、貫徹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堅持依法治港,稱過去兩年多,主要解決了香港安全問題,下一步要在鞏固安全前提下重點解決香港發展問題,「既要把餅做大」,又要切實讓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體港人,從而確保香港長治久安和長期繁榮穩定。 資料來源

國務院任命李家超為特首 李克強簽令 提「落實中央全面管治權」

【明報2022.5.21】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昨主持召開國務院全體會議,會上決定任命李家超為第六屆特首,今年7月1日就職,並由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對比5年前官方新華社有關國務院任命林鄭月娥為第五屆特首,李克強除重申繼續全面貫徹一國兩制,今次表述加入「落實中央對特區全面管治權」,及加入「支持提升香港國際競爭力」等,但無具體提及支持政府改善民生、推進民主等具體期望。 學者:延續「政治嚴格經濟開放」作風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吳木鑾分析,中央對港在政治上延續過去數年的強硬作風,一如李家超預告政制上沒有進展,但經濟上香港可發揮貫通中西的橋樑角色,「政治嚴格一點,經濟開放一點」。 正式成為候任特首的李家超發聲明回應稱,對中央任命深感榮幸,「將忠誠地、堅毅地肩負使命」,並帶領政府按《基本法》全面準確落實一國兩制。有別於林鄭2017年在聲明中重申會維護核心價值、帶領政府服務市民;李家超說會迎難而上,致力為民解困、團結社會,及同建充滿活力、希望、發展機遇和關愛共融的香港。 李克強在國務院全體會議上說,中央政府將支持香港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加快打造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提升香港國際競爭力,保持長期繁榮穩定。他又稱,相信李家超就任特首後,一定能夠團結帶領特區新一屆政府和各界人士開創香港發展新局面,續寫「一國兩制」成功實踐新篇章。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會上匯報說,特首選舉嚴格按照《基本法》及特區法律進行,並形容李家超「高票當選」,「體現香港社會各界期望團結一致再出發的共同心願」。 截至昨日仍未知李家超何時上京領取國務院委任狀。對比歷屆特首任命,若李未在下周三或之前上京,將是歷來當選後最遲領取委任狀的特首,由當選至實際領取委任狀至少相隔17日。 晤立會議員 工聯促訂扶貧目標 倡最低工資改一年一檢 李家超昨日繼續分批見立法會議員,新思維主席狄志遠會後形容會面是良性互動的第一步,狄又引述李家超私下向他表示,彼此看法不同,有需要溝通,共同解決香港問題。他期望李家超日後能與不同政治光譜、民間組織溝通。新思維副主席黃俊瑯則引述李家超稱,政改在《基本法》的確存在,但有更多其他民生議題要處理,政改不是他優先處理的項目。 工聯會會長吳秋北與李家超會面後表示,他在會上表達保障勞工、拓地建屋及盡快通關的訴求,並要求最低工資由兩年一檢改為一年一檢,以及訂立扶貧目標。問到副會長麥美娟是否加入新政府,她笑稱「無補充」,「因為我都無你嗰啲消息」,吳秋北補充,向李家超表達工聯會在勞工、政治民生方面都有人才,願意積極參與政府的架構。勞聯亦稱表達了對勞工、扶貧、房屋供應等議題的關注,建議設立恒常失業援助機制、最低工資改為一年一檢、規管工時等,並期望新一屆政府制定扶貧指標,並配合相關房屋政策。 資料來源

歐盟報告指港民主嚴重倒退 港府斥不實無端批評

【明報2022.5.21】歐盟昨日發表《2021年香港年度報告》,提及中央修改本港選舉制度、47名民主派人士涉初選案被捕及警方搜查《蘋果日報》和「立場新聞」等事件,指本港民主進程嚴重倒退,《港區國安法》損害「一國兩制」原則,形容去年屬「香港有效政治反對聲音的終結」(the end of effective political opposition in Hong Kong),掀起公民社會深層次改變。港府昨晚發聲明強烈反對「無端批評和不實評論」,並就立法會換屆選舉、國安法、司法獨立及新聞自由四方面反駁。 報告指立選僅一非建制當選 162人涉國安被捕 「已步入極權」 歐盟昨發表全長20頁的報告,大部分篇幅涵蓋本港政治及社會發展,指大多數泛民主派正身陷囹圄或流亡,眾多公民組織解散,若干國際組織撤走,形容本港去年已步入極權主義,國安法實施的影響比預想中更強烈。 報告提及,立法會選舉直選投票率見新低,最終僅一名自稱「非建制派」當選,同時47名民主派人士涉前年初選案被捕。報告指出,逾1萬人涉反修例示威被捕,當中不乏年輕人,而至去年底共162人涉違國安法被捕,包括社運人士、立法會議員、記者及學者,99人被起訴。報告另提及本港移民潮、集會及新聞自由,以及「清零」抗疫方針引起外界對港國際樞紐地位的質疑等議題。 港府:新選制廣泛代表公平競爭 國安部門依證據執法 港府昨發聲明反駁,重申本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部分,敦促歐盟停止借香港事務干預國家內政。聲明反駁,去年立法會選舉彰顯新選舉制度的廣泛代表、政治包容、均衡參與和公平競爭,而國安執法部門均根據證據等採取行動,與受查者的政治立場、背景或職業無關,並在有充分證據下才起訴,強調特區堅定不移維護法治和司法獨立。聲明亦形容本港傳媒環境蓬勃依然,強調只要不違法,傳媒評論或批評政府施政的自由並無受到限制。 資料來源

美人權報告:疑內地部門在港監察異見者 港促停干涉內政 外交部斥政治謊言

【明報2022.4.14】美國國務院周二(12日)發表2021年人權報告,涉港部分稱北京過去一年持續侵害香港政治自由與自治,包括逮捕及取消泛民人士政治資格,在《港區國安法》下駐港國安公署容許內地安全人員公開在香港活動,質疑港府是否仍能自主控制香港的安全事務。特區政府發言人昨表示堅決反對報告中的不實指控,指人權在香港得到法律的全面保障,敦促美國立即停止干預純屬中國內政的香港事務。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則在外交部記者會上表示,美國所謂人權報告的涉華內容罔顧事實,顛倒是非,充斥政治謊言和意識形態偏見。 指去年立選存根本缺陷 報告稱,香港和中國內地當局持續拘捕和威脅與民主派運動有聯繫的個人和組織,在部分個案中凍結這些人和組織的資產,並勒令他們停運。即使在這些組織解散後,當局繼續針對其核心人物作拘捕及審問,每年舉辦六四燭光悼念晚會的支聯會、支援囚友的組織「石牆花」、《蘋果日報》和網媒「立場新聞」都是例子。 報告又稱《港區國安法》下,泛民等政治人士面對不公平審訊、不公拘留等對待,海外人士面對通緝指控等「政治報復」。報告又形容去年12月舉行的立法會選舉「存有根本缺陷」,指親北京候選人贏得90席中的89席。報告稱有多個消息來源顯示,有疑似中國內地安全部門人員在港監察批評北京政策的政治運動家、非政府組織與學術界人士。 港府強烈反對美方人權報告,稱港府高度重視並堅定維護香港人權和各項自由,促美國「立即停止因自身的偏頗政治利益公然違反國際法,干預純屬中國內政的香港事務」;又指維護國安至為重要,縱使一些組織或自行決定解散,但有關部門亦可根據法律規定解散某些組織,「以減低有關組織可能帶來的危害國家安全風險」。 資料來源

香港監察言屬首批被針對外國組織

【明報2022.3.15】香港監察昨在facebook補充,警方國安處要求刪除組織網站的行動,令他們成為首批被《港區國安法》針對的外國組織。組織又表示,自《港區國安法》前年生效以來,本港已有50多個公民組織被迫停運及解散。 根據香港監察網站,他們是2017年成立的非政府組織,總部位於英國倫敦,致力​​監察香港人權、自由和法治狀况,以及促請內地政府遵守《基本法》和《中英聯合聲明》提出的「一國兩制」方針。在2019年反修例運動及2020年《港區國安法》實施後,組織稱游說到美國國會通過《香港自治法》,以及爭取到英國政府向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持有人推出移民英國簽證計劃,讓合資格港人申請移居英國等。 其中兩名贊助人英國上議員奧爾頓和前港督彭定康,2月初在英國上議院建議容許BNO簽證申請涵蓋至1997年後出生港人。組織創辦人兼執行總監羅傑斯是英國保守黨黨員,擔任黨內人權委員會副主席,多次就香港民主運動表態;他1997至2002年間旅居香港,2017年10月經泰國曼谷抵港時在香港機場被拒入境和遣返,當時入境處稱不評論個別個案。 續籲為港人提供「救生艇」 組織稱現仍積極呼籲承諾支持香港民主的盟友,為港人提供「救生艇計劃」保障,以及呼籲香港政府釋放所有政治犯。網站亦有資料顯示,他們與英國、美國、歐盟等多國或地區,與其高級外交官和政客保持聯繫,在全球為香港的自由和法治發展提供資訊和倡議。 資料來源

稱中央落實全面管治權 不是代替港府管治 夏寶龍:一國兩制50年後無必要變

【明報2022.3.10】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昨在全國政協禮堂會見到北京出席兩會的港區全國政協委員。與會者引述夏寶龍稱,中央對落實「一國兩制」的決心堅定不移,而落實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不是代替特區政府管治,而是當涉及香港發展、穩定、安全等重要方面,中央會及時提出指導意見,希望港府堅定執行。有政協委員稱,夏寶龍引述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談一國兩制50年不變,稱50年之後亦無必要變。 涉穩定安全 中央指導港府執行 昨日會議除夏寶龍外,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和另外9名委員亦有發言,會面長約兩小時。全國政協委員陳仲尼稱,夏寶龍引用鄧小平所言,一國兩制50年不變,50年之後亦無必要變。另一委員李大壯引述夏寶龍稱,自2019年「黑暴」至如今的疫情,天災人禍,中央都沒怪責香港,在國家主席習近平領導下團結一致,令香港保持繁榮穩定,疫情下中央以行動表示關愛香港,例如送物資和派人員等,夏相信香港風雨過後一定見彩虹。 李說,夏寶龍認為香港一國兩制至今是成功的,而夏提到鄧小平當年談「50年不變」有後半句,就是「50年都不變,之後沒必要改變」。翻查資料,鄧小平於1980年代在多個場合談到50年不變,其中1987年會見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時說:「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回到祖國以後五十年政策不變,包括我們寫的基本法,至少要管五十年。我還要說,五十年以後更沒有變的必要。」 政協委員高永文稱,會上無討論到特首選舉。 鄭若驊問普通法會否變 夏答不會 據了解,夏寶龍會上提及曾與律政司長鄭若驊會面,鄭問香港普通法會否改變,夏回答不會。鄭若驊昨出網誌,形容夏寶龍的言論是重申了習近平等中央領導人一直支持和堅決在港實行一國兩制,說法有理有據,基本法說香港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變,不意味50年後就會停止。 綜合與會者引述,梁振英在會上談及疫情後如何重建香港,並提到加強公務員、包括醫管局等公職人員對國家的了解,如假期出國較回內地多,舉例子神槍手在關鍵時候不開槍,並非無能力,「而是無擔當」,又稱曾見香港交通督導員看到有違規停車卻改道而行,這是無承擔。 資料來源

總理首提全面管治權 堅定落實愛國者治港 劉兆佳:中央擺脫不干預

【明報2022.3.6】全國人大會議昨日在北京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表政府工作報告,提及港澳的篇幅與往年相若,並首次用到「落實中央對特區全面管治權」,「堅定落實『愛國者治港』」的字眼,本港疫情則未有觸及。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稱,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已確立相關治港方針,反映中央對本港已擺脫過往的不干預政策,在涉及香港穩定、影響國家安全等事務上,運用其全面管治權參與香港事務。 去年稱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 今加堅定不移 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前日發表的工作報告,連續第二年沒有提及「一國兩制」。昨日總理李克強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在有關港澳事務的篇章重申,要繼續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翻查資料,過往李克強都用到「全面準確貫徹」,今年更加入「堅定不移」字眼。 他又提到,落實中央對特別行政區全面管治權,堅定落實「愛國者治港」、「愛國者治澳」,為首次在工作報告提到。至於去年工作報告中,有關完善特區與《憲法》及《基本法》的相關制度、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以及防範和遏制外部勢力干預的內容,今年則未有提及。 劉兆佳說,「落實中央對特區全面管治權」及「堅定落實『愛國者治港』」為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已確立的治港方針,李克強在報告中重申說法,亦反映中央日後在一國兩制上,將扮演更主導、主動的角色,以維護國家安全、強化特區管治能力等方面,對本港作適當指導及監察。 不再提外部勢力 劉:制度上已排除 劉續稱,中央已擺脫過往對港不干預的政策,單靠香港高度自治權,已不足以面對現時日益複雜的國際形勢,若遇到外部勢力干預香港、影響到國家安全時,中央便不可不插手。至於為何不再提外部勢力問題,他說中央已透過《港區國安法》及新選舉制度,從制度上排除外部勢力,有關問題並非現階段迫切要處理的事。 全國政協常委譚耀宗認為,報告兩次用到「堅定」一詞,反映中央在貫徹一國兩制、落實愛國者治港的原則「不是隨便會改變」。 施榮懷倡衛建委對港防疫有否決權 工作報告未有提及香港疫情,譚耀宗認為疫情是當前事務,國家主席習近平已作重要指示,目前是實行階段,不會納入報告內容。全國人大代表、中聯辦前主任王志民在北京被問到對本港疫情的看法時,他祝福香港早日控制疫情。在深圳隔離期間確診新冠病毒的政協委員施榮懷向大會遞交提案,建議成立由國家衛健委、駐港專家團隊及衛生署的協調指揮機制,本港的日常防疫政策,國家衛健委亦應有一定話語權,甚至否決權等。 港區人代改選委會投選 犯國安法禁選 另外,大會將審議下屆港區人大代表選舉辦法草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昨日就有關草案作說明,稱36名港區人代將由選舉委員會投選,候選人須取得15個提名;草案規定,因危害國家安全被判有罪者,即喪失參選資格。 資料來源

駱惠寧:實現良政善治 勿躺贏懈怠

【明報2022.1.28】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昨日透過短片發表新春致辭,稱一國兩制的實踐「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並發表他對一國兩制、香港發展前景及實現良政善治的看法。他指出,香港發展「不進則退」,但對香港的未來充滿希望,關鍵是要有堅定國家發展大局的「歷史自覺」。他說,感嘆香港作用弱化的悲觀情緒、猶豫不決的裹足行為,只會令香港錯失機遇。 嘆港猶豫失機遇 要具國家發展大局 駱惠寧表示,香港回歸以來走過的「非凡歷程」,足以對一國兩制充滿歷史自信,他引述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中央將繼續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對於香港的發展前景,駱惠寧稱香港的發展面臨挑戰,不進則退,但香港的獨有優勢、競爭實力仍在,更重要是「世界的機遇在中國,香港的機遇在內地」,指中央一系列戰略計劃都有「香港角色」。 對香港實現良政善治的看法,駱惠寧說良政善治是過程,實現此願景需健全制度和機制,還有不少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需解決,同時要看到「樹欲靜而風不止」,稱有些勢力不會善罷甘休;以為可以「躺贏」而懈怠,或是遇到難題就繞道的話,只會失去奮鬥的激情和變革的勇氣,他又說,眼下最重要的是同心抗疫。 資料來源

鄭若驊:有責任維護「一國」 首要任務立23條

【明報2022.1.24】律政司長鄭若驊昨日在法律年度開啟典禮致辭稱,《基本法》序言已表明初心是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保持香港繁榮穩定。她引述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所說,50年只是「一個形象的講法」,「前50年是不能變,50年之後是不需要變」。她說有責任維護「一國」之根本,重申特區的首要任務是履行憲制責任,就基本法23條立法。 鄭:「50年不變」不意味屆時改變 鄭若驊表示,「50年不變」並不意味50年後就會停止,如果「一國兩制」行之有效及有利中港,在能夠維護「一國」的前提下,「兩制」沒理由不會繼續。她除了引述鄧小平說話,亦表示國家主席習近平及中央領導人多次支持和堅決落實一國兩制,因此政府有責任維護「一國」之根本,讓「兩制」枝繁葉茂,並在這基礎上讓普通法繼續適用。 稱過去兩年鞏固強化憲制秩序 她說,香港的憲制秩序建基於「一國」,並在過去兩年獲鞏固和強化。《港區國安法》的案例已清晰明確地規定如何應用法例。她舉例,黎智英案是終院審視了國安法的背景等,認為首要是保障國家安全,故採用更嚴格的保釋條件;伍巧怡案指出「危害國安罪行」涵蓋國安法及現行法律下同等性質的罪行;而唐英傑案帶出「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口號可蘊涵分裂國家的意思。 展望未來工作,鄭若驊說,特區首要任務是就《基本法》23條作本地立法,以維護國家安全,「這項憲制責任不僅載於基本法,亦載於全國人大《528決定》第三段以及國安法第七條,律政司會繼續全力提供獨立的專業法律意見,支持保安局擬定相關立法程序」。 鄭若驊又說,完善選舉制度促進了協商環境,減低兩極化,從而循序漸進達至普選。律政司推行法治教育,積極教導學生和教師有關憲法、基本法及國家安全的知識。 資料來源

2021
內地修規要求藝人經理人考牌 須擁護憲法、禁危害國家統一 香港經理人赴內地工作亦適用

【立場2021.12.26】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前日(24 日)發佈修訂後的《演出經紀人員管理辦法》,規定藝人經理人要考資格認定試,通過考試的方可在中國境內從事演出經紀活動,港澳台經理人在內地工作亦要考試。新規要求經理人擁護中國憲法、具有良好政治素質。新修訂會由 2022 年 3 月 1 日起實施。 文化和旅遊部指,是次修訂是為了加強經理人的隊伍建設和管理,規範他們行為,以促進演出市場繁榮健康有序發展。根據《管理辦法》,經理人「應當嚴格遵守法律法規,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思想品德修養和職業能力水平,自覺維護演出行業形象。」 修訂後的《管理辦法》規定經理人要參與資格認定考試。考試會在全國統一實施,每年舉行一次。文化和旅遊部會擬定考試大綱、考試科目等,成績會在考試結束後 20 個工作日內以發佈。當局會統一批核發出演出經理人資格證,並建立演出經理人資格證管理庫。 禁危害國家統一、煽動民族仇恨 修訂指出,經理人有執業規範,他們應當根據《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其《實施細則》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提供服務。經理人不得在兩間以上藝人機構從業;不得出租、出借經理人資格證;不得隱瞞、偽造與演出經紀業務有關的重要事項;不得對演出活動進行虛假宣傳;不得為演員假唱、假演奏提供條件;不得有擾亂演出市場秩序的行為。經理人亦要提醒和督促演員嚴守法律法規,恪守職業道德,樹立良好社會形象。 修訂亦指出經理人不得為含有《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第二十五條禁止內容的演出提供服務,包括反對憲法基本原則、危害國家統一、煽動民族仇恨、擾亂社會秩序等。 修訂後的《管理辦法》指,如果經理人在從業活動中違反以上規定,由縣級以上文化和旅遊行政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被認定為文化市場失信主體,會實施聯合懲戒。文化和旅遊部會制定演出經紀人員分級、分類管理細則,促進行業規範發展。 資料來源